聊聊Netflix《三體》裡的VR,以及劉慈欣預見元宇宙怎樣的未來

Netflix版《三體》上線了!改編自中國作家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,由《權力的遊戲》製作人大衛・貝尼奧夫與D·B·威斯擔任編劇與執行製片,同時請來小說英文版譯者兼科幻小說家劉宇昆跟劉慈欣掛名顧問。原著加持加上這班陣容,使這項改編倍受矚目。

當然,也有人不看好。除了對兩位製作人「貢獻」的《權力的遊戲》最後一季的慘烈評價還有PTSD,《三體》作為當代中國最知名的科幻小說,更曾獲2015年雨果獎,其超高科技的描述跟小說裡高維度的世界,一度被認為難以影像化。

不過你知道嗎?創作於2006年的《三體》,也出現了「元宇宙」。原著小說第一集,基本上就是用VR貫穿的。2017年,UploadVR更將《三體》選為「50部含有VR/AR技術的科幻小説」之一。


Netflix用VR頭顯宣傳影集

(注意!以下段落有小說&影集雷)

小說裡,劉慈欣描寫了一套名為「三體」的遊戲,是地球三體組織用來招募、聯繫組員的。玩家戴上「V裝具」,便能進入「三體遊戲」,體驗三體人面對三個太陽引發的亂紀元有多恐怖,藉此找出著名天文力學三體問題(Three-body problem)的解方。

劉慈欣是這樣描述V裝具的:「由一個全視角顯示頭盔和一套感應服構成,感應服可以使玩家從肉體上感覺到遊戲中的擊打、刀刺和火燒,能產生出酷熱和嚴寒,甚至還能逼真地類比出身體暴露在風雪中的感覺。⋯⋯遊戲是在頭盔中以全視角模式顯示的,在顯示器上什麼都看不到。」對VR的超前想像,讓劉慈欣有「中國第一位元宇宙架構師」之稱。

小說裡的VR頭顯是百分之百的黑科技,不但能傳達體感,還有如臨其境的顯示效果。現實中,頭顯的解析度雖然越來越高,但要達到體感,還得另外搭配如Teslasuit或bHaptics所研發的感應服。

《三體》與VR如此息息相關,Netflix便在CES 2024把劇中出現的頭顯搬到會場,讓觀眾用這個頭顯來看預告,據說還能感受搖晃跟風吹(4D電影?)。而2023年開播的騰訊版影集,還找來中國廠商Pimax置入,把它們家的頭顯直接搬到影集裡。


劉慈欣:VR等產品反而限縮人們想像力

儘管被譽為「中國第一位元宇宙架構師」,劉慈欣在2021年Meta宣布「元宇宙」宏願時,傳出公開批評元宇宙是「人類文明的一次內捲,引領人類走向死路。」

不過,撇除中國內容農場的誇大炒作,劉慈欣真正的發言更多想談的是:VR,甚至網路科技,反而阻止了人類的想像力發展。

劉慈欣的完整說法是:「整個人類最飛快發展的技術,其實是內向的技術,就是網絡技術、IT技術,它讓我們的文化越來越內向,以至於很快這一天就會到來:我們只要一輩子封閉在一個房間裡面,不用出門,就可以毫無困難地度過一生,可以體驗世界各個地方所有的風景。

這樣就讓人類的整個文化變得越來越內向,新一代通過VR體驗星辰大海,沒有必要冒着那麼大的危險開拓——這是人類文化深刻的變化。

這種變化反映在新一代的科幻小說中。這個變化是好、是壞,我不想評論,但是作為科幻作家,我覺得未來的可能性有無數種,但是不包括星際航行的未來,不管地球上多麼繁榮,那都是一個黑暗的未來。」

由此可知,劉慈欣的擔憂與其說是針對VR,不如說是批評人們過度沉溺消費性科技/娛樂。照這個標準來看,TikTok的短影音或Sora的文字生成影片,或許更該讓劉慈欣憂心。

你同意劉慈欣對網路、VR「內向化」人類文化的觀察嗎?還是躍躍欲試小說裡的VR「三體遊戲」?或者,我們該嚴正以待的,是什麼讓人們寧願沉溺虛擬,也不願回到現實?反思現實世界的問題,而不是將矛頭全指向技術本身——想想上一次讓你連續滑Reels或TikTok三小時的原因。

訂閱電子報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