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二月Sora推出時,OpenAI便開放部分視覺藝術家率先使用,既展現AI的天馬行空,也試探前沿創作者對科技革新的態度。不過,隨著Sora陸續向一般用戶開放,以及其他text-to-video AI如RunwayML、Pika等新秀跟進,其聲勢似乎也逐漸降溫。
其中一個來勢洶洶、大有反超意味的則是Google。今天(5/21)Google I/O登場,便順勢宣布與拍過《黑天鵝》(Black Swan)、《我的鯨魚老爸》(The Whale)的好萊塢導演戴倫・艾洛諾夫斯基(Darren Aronofsky)合作,讓他旗下AI影像工作室Primordial Soup率先採用最新影像生成模型Veo 3。

以黑暗影像聞名的戴倫・艾洛諾夫斯基在這麼明亮的背景出現,還真不習慣。(來源:Google)
Primordial Soup的第一個專案由伊莉莎‧麥克尼特(Eliza McNitt)執導,名為《祖先》(Ancestra,暫譯),預計下月於翠貝卡電影節(Tribeca Film Festival)放映,是一部結合生成式AI與真人演出的短片。根據目前資訊,該片講述一位母親與她一出生心臟就有缺陷的孩子,片中透過Veo 3生成「新生嬰兒握住母親手指」的畫面。
導演麥克尼特給予Veo 3極高評價,形容它「更像是另一種鏡頭,讓我得以想像自身周圍的宇宙,例如重現自己出生那天的故事。」艾洛諾夫斯基則在另一份聲明中,將Veo 3與歷史上的電影技術突破相提並論:「電影製作一直受到科技驅動,比如盧米埃兄弟和愛迪生開創性的發明。」
除了吸引名導,Google另一個內建Veo 3的影像編輯工具Flow,則鎖定更多AI影像創作者。根據Google新聞稿,Flow不僅能用自然語言生成畫面、鏡頭、打光、焦距、膠卷顆粒感,還支援音效、背景音樂、對話等功能。更進一步,它能延伸生成場景,保持角色與地點一致性,甚至可上傳並組合多個參考圖像,精確匹配臉部、服裝和場景細節。

Flow整合Imagen 4、Veo 3跟Gemini,算是一鍵式影像工具。(來源:Google)
Google的策略頗具分進合擊意味:全能且潛在取代電影產業人力的Flow,瞄準較不知名、需要資源的AI創作者合作;宣傳Veo 3,則主攻業界大咖,並同步釋出實際落地的作品展示——不僅展現技術力,也釋出「即使是AI生成畫面,依然需要人類演員」的訊息。
對艾洛諾夫斯基而言,這類text-to-video AI也很契合他一貫黑暗瘋狂、充斥夢魘囈語的電影風格。唯一的風險可能是他的《黑天鵝》、《噩夢輓歌》(Requiem for a Dream)長年被質疑抄襲今敏(Satoshi Kon)的《藍色恐懼》(Perfect Blue),這是否會加深AI剽竊藝術的印象?
如一位網友所諷刺的:「天啊,戴倫還得更努力地抄襲啊?『我們無法拍出嬰兒握住手指的鏡頭』,你們明明就可以,你們真的是電影製作人嗎?」AI美學與倫理能否說服觀眾,顯然還有一段路要走。

講述自我分裂、現實跟虛擬混淆的《藍色恐懼》,在這個AI時代重看會不會更有感?(來源:Shudder YouTube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