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嗎?美術館展出的畫作只是冰山一角,更多珍貴藏品,正排隊等待修復。在修復的漫長隊伍中,美術館必須評估哪些作品具高度歷史價值、哪些處於危急狀態,複雜考量下,總有那麼一些被暗藏館內角落,默默虛度光陰。
近日,這樣的困境或許有了突破。MIT學生Alex Kachkine開發的AI修復技術,能讓受損嚴重的15世紀油畫在3.5小時內修復,比傳統方法快了66倍,研究已獲《Nature》科學期刊刊登。

百年油畫斑駁不堪,列印數位貼紙來填補
熱愛藝術的MIT機械工程博士生Alex Kachkine,將藝術品修復當副業。他受訪時說:「修復一幅畫很有趣,坐下來慢慢填補,享受一個美好的夜晚,感覺很棒,但這是一個非常緩慢的過程。」也因此,「倉庫裡有大量受損的藝術品,可能永遠不見天日。」他於是反思:能不能用AI生成技術打破困局?
事實上,以AI或VR重現或詮釋藝術品並非新鮮事。像VR展覽《凡爾賽:太陽王的失落花園》便是以VR為敘事媒介,重現皇家動物園、忒提斯洞穴與迷宮花園。讓那些早已消失、只剩文獻紀錄的歷史場域重新現身於觀眾眼前。但問題是:這類數位科技應用的成果,往往只存於虛擬展演或複製品中,而無法直接應用在原作本身。
挪威奧斯陸大學文化史博物館教授哈特穆特.庫茨克(Hartmut Kutzke)在《自然》期刊上便指出這個難題:「既要觀看原作,又要觀看螢幕上的數位修復。」而Kachkine的研究《透過數位遮罩進行畫作物理修復》(Physical restoration of a painting with a digitally constructed mask)正是針對這一痛點提出解方。他所開發的AI技術就像「數位貼紙」,能將修補畫面直接「貼」回原作,如同修補紗窗那樣,不用整張換掉,只需貼上補丁便可修復破損。
AI模擬人眼與手工精細度,拿捏在不過火的尺度
有趣的是,Kachkine開發的AI修復並非只是追求重建畫面,而是模擬人類修復師的邏輯判斷。藝術品修復需要用人眼感受裂痕的破壞程度、色差的違和,再用雙手一筆筆將歷史補回來。
他的「數位貼紙」先由AI分析畫作,模擬人眼判斷需要補色的區域,接著製作極薄的「補繪遮罩」(infill mask)。這張薄膜由高分子材料與高色準印墨製成,並以保存級清漆黏著,確保色彩精準又可逆。所謂可逆,就是當效果不滿意或日後想恢復原狀時,遮罩仍可輕易撕除、不傷原畫。而藝術品修復領域,第一步往往就是去除過去修復的痕跡。
聽起來簡單,但要準確對準破損位置並不容易。就像貼手機保護貼,一個小失誤就可能產生氣泡;而在藝術品上,稍有差池,便可能毀了整幅畫。Kachkine示範的15世紀古畫就高達5612個破損區域,每一處都需要精準對位。
為了達到這種精度,他還開發了「容錯計算」系統,讓AI學會修復師的「有所不為」哲學:經驗豐富的修復師在面對過小、風險過高的破損時,往往選擇不動手,以免越修越糟。Kachkine的AI同樣會評估修復風險,寧可略過也不貿然下手。
這套AI系統的表現確實令人驚艷:Kachkine示範的15世紀古畫修復僅花3.5小時,若採用傳統方法,可能得耗費200小時,效率整個提升了66倍。但技術突破的背後,也引發了更深層的思考。

AI「數位貼紙」的修復流程。a:受損畫作的掃描圖、AI模擬結果與遮罩貼紙。b:修復時的結構分層。c:修復後成品圖。(來源:Nature)
倫理考量:什麼該修,什麼不該修?
藝術修復是一門講究慢工與品味的工作。修復師不僅要具備材料知識,還需理解藝術史、熟悉畫家風格,並以人文素養與審美判斷來決定如何修復。一幅畫的修復過程,短則數週、長則數年,這份時間成本,也讓全球美術館中約70%的藏品長期因受損而躺在倉庫。
Kachkine的AI修復技術確實改變了這個現狀,但也引來疑問:AI憑什麼決定一幅畫該修成什麼模樣?身為藝術迷Kachkine當然也意識到這點。「缺陷」有時是藝術的價值所在,像是顏料老化、藝術家的修改痕跡、畫布上的裂紋等,往往見證了作品的歷史性。所以他的想法是,AI只是輔助工具,關鍵判斷仍交由修復師的專業眼光。

Alex Kachkine深諳修復師與文物間的特殊關係,這項技術還有待時間與認知考驗。(來源:MIT News)
然而,當一門需要數年時間才能精通的手藝,卻能被AI在短短數小時內完成,也確實引起了修復師社群的擔憂。「到目前為止,文物保護工作都是由人來完成的——那些擁有數十年經驗、充滿人情味的人,如果拿走這些經驗,我們與藝術品的關係就會從根本上改變」,美國知名藝術品修復師Julian Baumgartner如此表示。
這種「關係的改變」或許正是我們要注意的:人們失去的將不只是工作機會,更是修復師經年累積的藝術敬畏、歷史理解與職人感知等無形素養,這也意味修復可能從一門藝術轉變為一項技術服務。但修復師與文物之間的關係從來不只是技術層面的修補,而是帶著對文物的珍愛,用專業的眼光與身體性的工藝來呵護每件作品,這種珍視與感性,都是AI無法複製的。
看著知名修復師Julian Baumgartner的修復過程,很難不被他工匠精神打動。但這些修復過程消失,會是件好事嗎?
正如機器人藝術家Ai-Da所引發的爭議一般,當AI介入藝術領域,我們終究得再次追問那個老問題:藝術的本質,究竟是什麼?又或者,當我們親眼目睹那些藝術靈光(aura),展品標籤是否也該加註一句「含AI生成內容」交由觀者自行判斷:這藝術還純粹不純粹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