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VR重塑古典:巴黎歌劇院帶你穿越三齣經典名作,慶祝加尼葉宮150週年

來訪巴黎歌劇院加尼葉宮,鋪滿鍍金裝飾與大理石的宏偉前廳映入眼簾,美得讓人屏息。這是巴洛克復興風格的代表,你一手拿著導覽手冊,一面嘖嘖稱奇。沿著那著名的大階梯緩步而上,腳下承載的是150年來的絡繹人潮。不經意回頭一望,你發現這裡簡直是絕佳的拍照點。走進紅絲絨包裹的觀眾席,仰望由夏卡爾繪製的天花板,你腦中浮現的是《歌劇魅影》中水晶吊燈墜落的場景⋯⋯

接著你渴望能在這樣的劇院中看一場現場演出,但現實卻沒那麼浪漫。如今多數歌劇的實際演出場地已移至現代化的巴士底歌劇院,加尼葉宮反倒成了以參觀為主的歷史建築。即使你入場觀戲,座位安排也往往受限,視野不佳、角度尷尬,可能讓整體體驗大打折扣。

正當你感到些許遺憾時,無意間點開巴黎歌劇院官網,驚喜發現《魔幻歌劇院》(La Magie Opéra)的介紹頁面。這場VR體驗每天共開放7個場次,每場僅25分鐘,而你恰好能騰出這段空檔。


在莊重與新潮之間:VR走進歌劇

也許你抱著懷疑:將歌劇以VR體驗形式呈現會不會過於新潮、不夠莊重?但是介紹文字卻又讓人好奇:在短短25分鐘中,要如何融入三齣經典歌劇的詠嘆調?又該如何解決劇場屢見不鮮的視野受限問題?於是你決定一探究竟。

這些疑問並非多慮,也正點出了歌劇在當代所面臨的現實困境。作為一種延續百年的古典藝術形式,歌劇的觀賞條件卻常受限於高昂票價與不理想的視野安排,對不少觀眾(包括我)而言,「距離感」自始存在。

面對這類挑戰,巴黎國家歌劇院總監亞歷山大・尼夫(Alexander Neef)提供了他的回應

「歌劇始終是一種具開創性的藝術形式,不斷探索創作與觸及觀眾的嶄新方式。此次,我們嘗試以虛擬實境的形式慶祝加尼葉宮落成150週年,誠摯邀請大眾以全新方式,透過數首極具代表性的詠嘆調,來發掘歌劇的獨特魅力。」

而這個構想也實現了。巴黎歌劇院攜手HTC VIVE Arts與法國沉浸內容創作團隊BackLight,推出《魔幻歌劇院》(La Magie Opéra),一場讓觀眾實際走入歌劇世界的多人沉浸式VR體驗。

《魔幻歌劇院》體驗採用LBE(Location Based Entertainment,大場域實景娛樂)技術與VIVE Focus 3頭顯,不再侷限於原地觀看,而是讓觀眾能在實體場域中自由行走,即便如加尼葉宮般的複雜恢弘場景,也能適地重現。場內還會同步顯示其他體驗者的虛擬身影,保留了現場看戲的「共場感」(co-presence),也確保了空間中每個人的行動安全。


穿越三齣經典歌劇的虛擬觀劇旅程

《魔幻歌劇院》精選了三齣風格迥異的經典歌劇:《水仙女》、《托斯卡》與《卡門》,將它們濃縮進同一場25分鐘的沉浸式體驗中。這種編排很破格,在傳統歌劇舞台上其實難以實現,畢竟三部作品分別來自不同語系、時代與文化背景,很難在同場演出中自然銜接。

這場打破既有敘事邏輯的VR體驗,由擅長沉浸式敘事的法國團隊BackLight操刀。還記得2021年威尼斯影展上的《巴黎舞會》嗎?那場廣受好評又浪漫的虛擬舞會,正是出自他們之手。

這次,他們再度發揮說故事的長才,讓觀眾跟隨虛擬女高音賽萊斯特(Céleste)的腳步,看著歌劇在加尼葉宮再度上演。透過LBE技術,這趟旅程不再只是「坐著看戲」,觀眾將依序穿越三齣作品的核心戲碼,親身體會歌劇中的情感張力與空間轉換。

接下來,就讓我們跟著她,一起簡短看看這三齣經典所構築出的VR歌劇世界吧。


《水仙女》(Rusalka):淒美的水中精靈童話

觀眾首先踏入的是捷克作曲家德沃札克的《水仙女》。這部源自斯拉夫神話的歌劇,類似安徒生筆下的《小美人魚》,訴說著水仙女露莎卡愛上人類王子的淒美戀曲。

以〈月亮之歌〉(Song to the Moon)為體驗核心,觀眾將沉浸在芮妮・弗萊明那水晶般純淨的歌聲中。透過VIVE Focus 3頭顯與LBE場域設計,這段詠嘆調不再只是被「聽見」,而是立體地自四面八方淌流而來。當旋律響起,湖水隨之泛起漣漪,月光也會沿著觀眾的視線緩緩灑落。

這種感官互動會產生一種錯覺:彷彿自己不是看戲的人,而是陪露莎卡在月色下許願的同伴。而這份錯覺,或許正是傳統劇院難以給予的親密體驗。


《托斯卡》(Tosca):歌劇名伶對抗命運的絕唱

下一秒,場景驟變,不需「黑幕換景」,普契尼《托斯卡》中的羅馬教堂在面前拔地而起。故事瞬間進入了《托斯卡》最椎心刺骨的片段,女主角托斯卡是一位歌劇名伶,因愛人捲入政治風暴而命運慘淡。她在絕望中,唱出經典詠嘆調〈為藝術,為愛情〉(Vissi d’arte),質問命運的殘酷。

這段取自2014年巴黎歌劇院的製作版本,由奧地利女高音瑪蒂娜・塞拉芬演唱。她渾厚且富層次的嗓音,將托斯卡的憤怒與痛楚詮釋得入木三分。VR則進一步強化了這份張力:隨著情緒高漲,現場光影隨之變化,而那撕心裂肺的詠嘆調也在教堂穹頂層層迴盪。


《卡門》(Carmen):在誘惑與毀滅之間跳舞的吉普賽女郎

最後,熱情如火的西班牙風情席捲而來,觀眾被拉入最為人熟知的經典之一:《卡門》。這部由比才於1875年創作的法國歌劇,以19世紀的塞維利亞為背景,講述一位自由奔放、魅力四射的吉普賽女郎卡門,如何擾亂眾人心弦,特別是軍官唐・何塞。

該段體驗選自2017年巴黎歌劇院的錄製版本,由拉脫維亞女中音艾莉娜・嘉蘭查演唱。她以渾厚而極富張力的聲線,將卡門的自信、挑逗與桀驁不馴詮釋得淋漓盡致。隨著〈哈巴奈拉舞曲〉響起,VR場景也瞬間轉換為陽光灑落的塞維利亞廣場。

想更靠近魅力無法抗拒的她嗎?在LBE的設計下,觀眾不再受限於單一視角,而能走近、凝視,從每個角度感受卡門的魅力如何在人群流動。


這三齣來自不同時代、語系與創作者的經典之作,雖然背景各異,卻都圍繞在敢於追愛、無畏命運的女性。透過《魔幻歌劇院》這類結合LBE的VR體驗,這些情感不再只是遠方舞台上的旋律,而是你能步入、親歷,甚至與他人一同探索與互動。

近年來VIVE Arts已在巴黎策劃多場沉浸式展覽,從《永恆聖母院》的VR全球巡迴展、奧賽美術館的《梵谷在瓦茲河畔奧維爾:最後的日子》印象派150周年紀念展,到現於凡爾賽宮展出的《凡爾賽:太陽王的失落花園》,以及將於2025年11月14日在巴黎愛樂廳登場的《Playing with Fire》。這些展覽皆以LBE形式呈現,讓藝術不再被展場空間或舞台框架所限,而是可根據真實場域重新設計,創造可自由移動、多人共享的沉浸式體驗。

或許你原本只是想在巴黎歌劇院的大階梯前拍張照、抬頭看看夏卡爾的天花板,但現在,確實是體驗更多的好時機了。《魔幻歌劇院》自2025年5月7日至8月31日,於巴黎歌劇院圖書館博物館展出,提供法語與英語版本,票價僅39歐元。相比動輒數百歐元的傳統歌劇門票,這場沉浸式體驗不僅平易近人,也勢必是充滿驚喜。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