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場疫情,讓我們發現元宇宙開會可以救地球

經過漫長的疫情,相信所有社畜們對虛擬會議肯定不陌生,雖然虛擬會議的痛苦程度不亞於實體會議,隨時隨地主管要你線上咪一下,這種機動性讓許多人因此患上「Zoom疲勞」(Zoom fatigue)。不過看看美國在後疫情時期所衍生的大離職潮(Great Resignation),顯然,在家工作讓大家對於人生意義有了不同的理解,解脫禁錮的自由之身難以重回辦公室,造就現在不少企業也只好妥協採用混合工作模式,以安撫員工們不安於室的心。

虛擬會議不僅僅是疫情期間的替代方案,儼然已成為了一個新常態。在這陣子的元宇宙熱潮中,我們看到各家企業以虛擬會議、虛擬辦公室作為切角登陸元宇宙,不僅祖克柏積極推動「Horizon Workrooms」,微軟也以自家生產工具為強大基礎,傾力打造讓社畜們能隨時隨地工作的元宇宙。

這陣子因為元宇宙起飛的HTC VIVE,也早在2018年就推出VR會議平台VIVE Sync,更在2020年疫情最嚴重之時,集結VRChat、Engage、Virbela、Museum of Other Realities等VR生態夥伴,推出商務元宇宙方案XR Suite。

可是,這下Metaverse不就成了Meetaverse,一個淪為生產力工具的無限辦公室?我是不至於這麼悲觀,或許這樣的元宇宙不如我們想像的有趣,但順勢而為的應用的確能讓生活更加靈活與彈性,對吧?


除了常日的工作場景,其他的商務場景也經歷了急劇的改變,像是大型商展、研討會等等,皆在疫情流行期間轉移至線上,原本僅是作為不得不然的因應對策,但許多人發現實體轉為線上虛擬其實有不少優點,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節省成本。想想這些曇花一現的國際級大型會議需要挹注多少資源,從交通、場地、人力、住宿餐食……。除了降低成本、大幅減少交通移動的碳足跡外,更有學者發現了這些改變背後積極正面的影響。

在近期刊載於《Nature Sustainability》的一篇論文中,研究者從經濟、社交、環境方面切入,試圖比較實體與虛擬研討會的差異以及影響。對科研社群而言,研討會不僅有交流與擴展人脈的重要性,更代表著能夠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發揚光大的意義。然而,實體研討會因為交通與經濟因素,對部分國家較不友善,出國參加一次研討會的花費約莫在2,000–3,000美金,單趟成本已經超越某些國家裡的一人年均所得。除此之外,曠時費日的差旅,更讓許多擔任照顧者身份的女性研究者難以抽身。

統計數據發現,虛擬研討會能降低許多門檻,讓參與者的結構有所改變,不僅能幫助女性研究者的學術發展更有機會,也能讓更多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學者參與,同時,也增加了不少青年研究者,從平等的角度來看,虛擬研討會能改善性別、階級、貧富的不平等問題,讓產學界的討論與發展更加包容與多元。

聽起來很美好,但凡事都有個but,在會後的問券調查中發現,雖然虛擬研討會方便又省錢,大多數的參與者還是偏好參與實體研討會,對參與者來說虛擬的參與感還是不夠真實,少了實體見面吃吃喝喝、聊天八卦、觀光旅遊(?)果然就是少了點靈魂。不過考量到大多數的與會者仍是用傳統線上會議的模式參與,搞不好下半身都還穿著睡褲,也難怪會覺得沒那麼真實。

或許,這就是傳統視訊會議軟體的侷限性。在元宇宙,大家都能戴上VR裝置進入虛擬會議,就算你穿著睡褲,你的Avatar也能展現極高的專業度,還能夠解決在視訊會議因為過度在意自我形象而產生的「鏡子焦慮症」,在手勢追蹤、表情追蹤、空間音效、網路延遲等技術都更加成熟的狀況下,也會讓我們讓虛擬世界的交流更為真實,解決大家對於Face-to-Face的需求。

好宇宙,不搬嗎?

訂閱電子報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