威尼斯雙年展看《Of Whales》,巨鯨帶我前往新世界

以前大學上英文選修的時候,老師要我們讀《白鯨記》(Moby-Dick; or, The Whale),希望大家從此能多點文學素養。剛開始尼尼我心裡是有點抗拒,俗話有云「差一梯退三步」,看著這部發表於1851年,比我阿公他阿公都要資深的經典文學名著,我只想退到教室外面,假裝這件事從未發生。

嗯……不過、反正、畢竟,有誰會不喜歡鯨魚呢?(海底最大的動物耶!)

也因為看了《白鯨記》,尼尼我才認識到關於「捕鯨」這門歷史/地理課本沒教的文化。直至今日,我們已經很難想像除了食用以外,鯨魚究竟還有哪些用處;不過對於美國來說,從17世紀中開始盛行的捕鯨活動,以及鯨魚製成的各式商品,可是深深地支持著這個國家的商業命脈。


無數隻鯨魚,撐起人類走向現代化的歷程

在人們還不知道怎樣從煤炭、石油中提取煤油做為燃料(更別說電力與燈泡了,那是比這些還要後期的產物)的年代,抹香鯨頭裡的鯨腦油,是當時最好的蠟燭原料;太太小姐們穿的馬甲、裙撐是用鯨骨製成;鯨魚體內豐厚的脂肪,也為18、19世紀的現代化工業提供動力來源,提煉出的大量油脂被拿來當作工廠機械的潤滑劑、以及汽車燃料來使用,直到20世紀石油等能源開發完善,鯨油才退出這段歷史。

捕鯨產業蓬勃發展,也加速西方國家發現新大陸,繼而向外擴張的進程。《白鯨記》的作者梅爾維爾(Herman Melville)在書中也感歎道:「歐美多位知名的航海家,若沒有捕鯨船幫忙開拓航道,是不可能成為探險英雄被歌頌。」可以說西方的現代化,與捕鯨產業的歷史,簡直是緊緊相依的心如何say goodbye,關係密切得很。

而《白鯨記》也寫出人類對於戰勝未知帶來的恐懼、渴望馴服海洋幾乎是種偏執,捕鯨船「裴廓德號」(Pequod)的船長亞哈(Ahab)經驗老道、充滿智慧,入行四十年來捕獵過無數隻鯨魚,曾是無數水手尊敬的對象;不過,亞哈在被一隻白色抹香鯨奪去左腿之後,怨念讓他一心只想復仇。他將白鯨稱做莫比.迪克(Moby Dick),用一枚金幣當作獎勵,讓所有水手替他追蹤這隻鯨魚的身影,等待報仇雪恨的時刻來臨。


大自然,我該拿你麼辦才好

作為《白鯨記》的大反派,莫比.迪克彷彿鯨魚亡魂的集合體,牠代表著自然,象徵著對人類的敵意,與人類方代表亞哈船長在海上一決勝負。《白鯨記》書介總用那麼一句話:「這是一場正義與邪惡的對決!」展露以人類為中心,與自然對抗的世界觀。

難道人與自然之間,真的只能站在彼此的對立面嗎?

2022威尼斯藝術雙年展(Venice Biennale)以英裔墨西哥超現實主義藝術家Leonora Carrington的繪本《夢之牛奶》(The Milk of Dreams)為主題,在繪本的世界裡,人們可以任意改變身體,「什麼是人類」的定義也隨之模糊,想像力讓書中角色的生活充滿無限可能。

在新冠疫情籠罩全球這幾年之間,我們總算親眼見識人類的脆弱,同為地球上的其中一個物種,我們正面臨著生存的考驗。威尼斯藝術雙年展策展人Cecilia Alemani就認為,以此為契機,我們正好得以思考科學、藝術,與神話之間的相互關係:

「人類的定義是否會被改變?」

「是什麼區分了動物、植物、人類,和非人類?」

「人類對於其他生物具有哪些責任?」

「如果沒有了我們,其他生命與地球將會是什麼樣子?」

《Of Whale》:海底下的全新視角

美國電影製作人、藝術家曾吳(Wu Tsang)以《白鯨記》為靈感,從當代視角展開反思。曾吳以無聲電影《MOBY DICK; or, The Whale》從海面上的角度出發,重新講述捕鯨船上形形色色那些船員們的故事,引起觀眾思考小說裡種族、勞動之間的不平等,以及人類對自然環境的侵略,和當中影影綽綽、流動著的「性」所展開的張力。

至於海面下的「莫比.迪克視角」,曾吳則與VIVE Arts和法國工作室Albyon合作,透過遊戲引擎Unity打造3D即時渲染動態電影《Of Whales》前進2022威尼斯雙年展,詩意地帶來《白鯨記》讀者從未能想見的衍生創作,並與海面上的《MOBY DICK; or, The Whale》互相輝映。

用一隻鯨魚的角度說故事,在科技匱乏的過去,能夠呈現出的畫面總難以百分之百實現創作者腦海中的想像;譬如原本是隻抹香鯨的莫比.迪克,這類鯨魚在現實世界有「潛水高手」的美稱,活動範圍多在水深1,000多米、光線難以企及的深海,想用攝影機拍到牠們的身影可說是難如登天,更別提要長時間仔細觀察、記錄鯨魚的生活。

另一個問題是,要用多大的螢幕才能表現莫比.迪克的視野?

《Of Whales》就用上寬達16公尺的LED巨型螢幕來承載敘事,尼尼我心血來潮跑去搜尋抹香鯨體型……果然,這螢幕就像鯨魚一樣大啊;可畢竟展場又不是電影院,想填滿這塊大螢幕,同時又兼顧高畫質,傳統影像要實現這兩點,好像有點困難?

好在科技本就是VIVE Arts的強項。在這次合作上,他們又找來屢獲VR領域獎項的3D電影工作室Albyon,用3D動畫引擎即時渲染生成《Of Whales》的內容,和吳曾一起將這巨大的、悠久的故事具現化;以此,藝術家得以前往現實中難以企及的所在,進一步探索「科技如何影響我們看待世界、並與世界互動的方式」,以及自由想像自然、地球,和非人類生命形式之間的新關係。


曾吳:「很榮幸與 VIVE Arts 合作,他們為我提供一種新的創作方式。身為一名電影製作人,我為非線性敘事的可能性感到興奮,這對於傳達《白鯨記》這部小說的世界觀而言,似乎是一種完美的呈現方式。」

若是想參觀《Of Whales》這座大型裝置藝術,其位置就在威尼斯雙年展展場船塢區(Giaggiandre)軍械庫(Arsenale)的拱廊。威尼斯以「水之都」稱號聞名世界,居民自古依靠運河、貢多拉船過活,仰仗港口的地利之便,透過水上貿易建立繁榮的都市;這塊土地既記載著人類與海共存的生活方式,也培育出無數顆征服海洋的野心。

這是VIVE Arts第一次在非虛擬實境領域與藝術家合作的作品;不變的是,VIVE Arts仍然致力於帶領觀眾走進藝術。場地的歷史,以及裝置藝術內容,兩者透過水面互相映照,讓人浮想聯翩;而觀眾光從踏進這場域的那刻起,還不用走到靠近螢幕,就已經沉浸在整個展覽的敘事裡了。

VIVE Arts也表示,他們將更進一步地與曾吳合作,於2022年6月16日在瑞士巴塞爾藝術展將《Of Whales》改製成VR版本。無論VR、AR,或是與現實展演有更多連結的XR,我們可以期待未來VIVE Arts繼續用科技協助更多藝術家傳達腦海中的世界觀;在不久的將來,戴上頭顯,登入VIVERSE,只需短短一瞬間,你就能脫離現實中的肉體,化作一隻抹香鯨巡弋於深海,感受作為人類從未體驗過的平靜。

透過《Of Whales》重新認識了《白鯨記》,你是不是也開始期待成為一隻鯨魚了呢?


如果你很期待這個展覽的後續,尼尼我把VIVE Arts的社群連結整理在這裡:FacebookInstagram,還有TwitterYoutube

也歡迎加入VIVE Arts的Discord進來一起聊聊天喔!

訂閱電子報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