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位孿生可以吃嗎?高雄治理城市、辦藝文活動全靠它

大家的乾爹、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台北國際電腦展(COMPUTEX 2025)開幕演講中,突然點名南台灣高雄,大讚它是「數位孿生城市」。一聽到「高雄」兩字,全場瞬間一陣尖叫,不過大家可能也一頭霧水:「數位孿生」(Digital Twin)到底是什麼?


高雄最潮的亞灣區一帶都掃成了數位孿生

數位孿生可以簡單理解為「數位雙胞胎」,就像替現實世界打造一個可操控的「虛擬分身」。想像一下,你家附近的建築、街道、路燈甚至人孔蓋,全都如實搬進電腦裡,變成精細的3D模型。那這樣的虛擬分身能做什麼?用途其實相當多元,不僅能應用在城市管理上,例如黃仁勳特別提到的「智慧高雄燈塔計畫」,也能延伸到文化展演領域,比方打造虛擬版的高雄流行音樂中心、高雄美術館和高雄巨蛋。


智慧城市管理:在虛擬高雄裡預演災難

「智慧高雄燈塔計畫」是高雄市政府聯手NVIDIA、Linker Vision、中華電信共同打造的創新計畫。運用NVIDIA Omniverse平台結合視覺語言模型(VLM)技術,在亞洲新灣區約80平方公里範圍內,建構出涵蓋建築、交通、人流的虛擬高雄。

高流、駁二、高雄港、大港橋、高雄85大樓等知名地景,全都複印成數位孿生啦。(來源陳其邁臉書)

這套系統厲害之處在於它的實用性。當面臨颱風來襲、車禍發生、電線桿傾倒,或是大港開唱散場時的人潮洶湧等公共治理挑戰,都能先在虛擬城市中「預演」各種應對方案,並透過即時影像串流系統掌握現場狀況,讓市政府能夠真正做到超前部署、靈活應變的智慧治理。


高流、高美、巨蛋都有虛擬版,冷氣房裡就能開逛

數位孿生的應用不限於城市管理。在2023年時,高雄市政府也與HTC攜手合作,在VIVERSE替高流、高美和高雄巨蛋打造專屬的數位孿生虛擬展館。這和公共治理用的數位孿生不同,偏向內容體驗,只要點擊連結,就能打破時空、隨時隨地欣賞藝文娛樂的數位孿生。

還記得過往在高流散步時,我總問身旁的高雄人:「地面磁磚為什麼是這種形狀?」又或是「高流到底能容納多少人?」這些當地人都未必清楚的小細節,在高流虛擬空間裡,都能在涼爽冷氣房裡用avatar走近一瞧,而不用真實肉身在日頭赤炎之下多費心思。

直接走到海風廣場的舞台第一排看介紹。

高美虛擬世界中,則珍藏著記錄南台灣風土民情的經典創作。從當代藝術家林惺嶽、洪天宇、拉黑子.達立夫等人的現代作品,到約翰.湯姆生的百年老照片,再到日治時期與戰後的著名藝術家:李明則、莊世和、陳澄波、邱潤銀、鄭世璠、劉啟祥、張啟華等人畫作。這些跨越時代的藝術作品,如今都以常設展形式靜靜陳列在虛擬展間中,等待人們前來探索。

李明則的《四十而不惑 》像張尋寶圖,能看見台南孔子廟、柴山的榕樹和六龜的原住民。

高雄巨蛋的數位分身,更是為主場球隊高雄全家海神隊量身打造,營造出充滿球隊色彩的虛擬水世界。使用者可以在虛擬巨蛋中自由探索,穿梭球星畫報長廊、與心愛的球員虛擬合照,還能進入中央大廳透過VR或PC觀看現場比賽直播。

這是巨蛋空間中的球星畫報長廊。小孩才做選擇,所有球員我都要。


從虛擬展館到防災模擬,再到港灣VR體驗,高雄走的創新路子

除了虛擬世界,HTC也與高雄聯手打造5G XR智慧海灣,並且將高第的經典建築轉化為虛擬文化體驗,讓遊客能從港邊走進巴賽隆納的《聖家堂:永恆高第VR展》。事實上,數位孿生並不是高雄的專利。亞洲各大城市近來也都積極投入這項技術:高雄的姊妹市釜山,便運用了數位孿生進行海洋治理,建構洛東江三角洲3D模型,模擬水質變化、預測洪水風險、優化港口物流效率。日本近期也釋出「首都圏外郭放水路」的Minecraft地圖,結合數位孿生與防災教育。

從冷氣房裡的數位孿生虛擬展覽,到虛擬城市中的災難預演,再到港邊的沉浸式體驗,高雄正一步步走出屬於自己的數位創新路子。這也難怪黃仁勳會特別點名高雄,就讓我們持續期待後續發展吧!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