萊恩・葛斯林繼《登月先鋒》(First Man)後再度套上太空裝!這回是改編自《絕地救援》(The Martian)作者安迪・威爾(Andy Weir)同名小說的《極限返航》(Project Hail Mary),由《蜘蛛人:新宇宙》(Spider-Man: Into the Spider-Verse)雙導演菲爾・洛德(Phil Lord)、克里斯多福・米勒(Christopher Miller)執導,搭配《絕地救援》編劇德魯・高達(Drew Goddard)。
從導演、主演到編劇,可說一時之選——還有這幾年因《墜惡真相》(Anatomy of a Fall)被大家熟知的超級演技派桑德拉・惠勒(Sandra Hüller),但最令人期待的,還是電影將如何傳達安迪・威爾的硬科幻想像。
認真看完預告的觀眾,應該會發現最後萊恩・葛斯林正跟有著一雙「石頭手指」的外星人講話。其實,《極限返航》與其說是在講述拯救地球,不如說是重述科幻常見主題——第一次接觸(first contact),也就是人類初次面對外星人。

就是這個石頭小手,讓你想到《E.T.外星人》了嗎?(來源:Amazon MGM Studios)
《極限返航》在講啥?拯救地球只是開場
萊恩・葛斯林飾演的「萊倫・格雷斯」(Ryland Grace)本來是一名中學科學老師,在面對地球生命來源太陽神祕失去能量,以及桑德拉・惠勒飾演的指揮官「史特拉」(Eva Stratt)逼迫之下,臨危授命飛向太空,找出太陽熄滅的原因。
奇怪的是,他完全不記得自己為何在太空船上,必須透過自己的科學智慧跟殘存記憶,拼湊出拯救世界跟自己的方式。在這過程中,他意外遇到一個身體構造跟人類完全不同的矽基生命,也就是預告最後那雙石頭手指的主人「洛基」(Rocky)。
碳基生命跟矽基生命要如何溝通?會不會語言不通、一言不合就開戰?這便是作者安迪・威爾為我們埋下的真正伏筆。

《極限返航》沒意外的話,應該會是葛斯林飆演技個人秀。(來源:Amazon MGM Studios)
安迪・威爾的寫作核心:硬科幻+娛樂性
看過《絕地救援》的觀眾,應該對麥特戴蒙(Matt Damon)飾演的主角如何認真在火星上種馬鈴薯、自給自足記憶猶新,其實這都是源於安迪・威爾的硬科幻堅持:透過科學細節、具真實性的推想打底,來講述人類在外星、太空中會發生什麼事。
到了《極限返航》,安迪・威爾的野心更大,不再只是獨自求生,而是挑戰「第一次接觸」這高難度題材,重新演繹他的版本。
過去類似主題的科幻作品,最出名的應該是史蒂芬・史匹柏(Steven Spielberg)的《E.T.外星人》(E.T. the Extra-Terrestrial),茱蒂・佛斯特(Jodie Foster)主演的《接觸未來》(Contact),乃至痛扁外星人的《ID4星際終結者》(Independence Day),努力跟七腳族溝通的《異星入境》(Arrival)。
不過安迪・威爾認為過去這類描述第一次接觸作品,外星人往往太「擬人化」,根本沒想過完全不同生命架構長怎樣。遇到這些彷彿長角人類的外星人,接著就是很快的靠「萬能翻譯器」(Universal Translator)或心理感應來溝通。若溝通不成就馬上開戰(如《ID4星際終結者》),反之則是浪漫化的遭遇(如《E.T.外星人》)。總之,他認為這些描寫不夠科學。

原著封面與作者安迪・威爾。安迪・威爾曾讀電腦科學,並在暴雪工作,科學宅屬性滿滿。(來源:Amazon、Wiki)
在《極限返航》裡,安迪・威爾花費很多篇幅去設想兩個生命構造完全不同的生物如何溝通,而他們達成初步溝通之後,又要如何在考量環境與物理條件之下相互合作,例如一個靠氧氣維生,但另一個不能暴露在氧氣之中。
截然不同的生物要如何溝通?這裡先透露一點線索,答案是回歸到宇宙中「最通用的語言」——科學。不過安迪・威爾如何在作品中貫徹這點,就留給觀眾去電影院探索了。
除了強調科學基底,安迪・威爾同樣重視娛樂性,小說因此充滿黑色幽默與自嘲。這回萊恩・葛斯林繼《Barbie芭比》後再展喜感,能否演出(被迫)求生太空人的荒謬與滿滿吐槽,令人期待。
電影預計明年三月在北美上映,究竟這個跨語言、跨物理限制、跨物種的友誼故事,要如何轉化為影像?那位超級不人形的外星人「洛基」又會被怎麼拍出來?都值得科幻迷與非科幻迷一同進戲院見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