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鏡頭手法的《1917》,讓它入圍了去年度(2019)奧斯卡10項提名,一部以一次世界大戰為主題的電影,能掀起這麼大的話題,靠的不是老掉牙的一戰,而是一鏡到底帶來的近距離體驗。整部電影沒有支線劇情,也沒有空拍和上帝視角,我們只能跟隨英國小兵史考菲的腳步,彷彿命運共同體,體驗近兩個小時的惡劣環境與殘酷壕溝戰。
觀影的當時,我心底禁不住嘀咕,唯一能和長鏡頭相提並論,甚至在體驗上有過之而無不及的,大概也只有用VR來拍一戰電影一途了吧。沒想到,這部VR電影還真的存在,而且,場景也一樣是惡名昭彰的西線戰場(Western Front),這個VR作品就是——《戰爭遺跡:丹卡林呈獻的沉浸記憶》(War Remains: Dan Carlin Presents an Immersive Memory)。
這不是遊戲,這是歷史。
由《硬核歷史》的傳奇播客丹卡林介紹,《戰爭遺跡》是一個沉浸式虛擬現實體驗,將觀眾帶入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戰場噩夢般的地獄場景。
在這個發人深省的經歷中,從一名士兵的角度見證歷史,走進歷史上最極端的戰場 ——西線戰場。
體驗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的無辜毀滅,見證現代戰爭的出現。
曾在去年的翠貝卡電影節(Tribeca Film Festival)首映,也拿下VR大獎「年度家外VR娛樂」(Out-of-home VR Entertainment of the Year),某種程度說明了《戰爭遺跡》的品質,這並不是一個素人團隊能夠製作得出的阿貓阿狗作品。
首先,最重要的就是負責旁白配音的丹卡林(Dan Carlin)了。與其說,他負責唸稿,不如說丹卡林才是《戰爭遺跡》的主創,真正的IP。沒有他的聲音帶領著你進入壕溝,就不會有這個VR作品。
有名網友在《戰爭遺跡》的YouTube預告下方回覆:「Dan could narrate a Care Bears story and it would sound awesome」,這證明了兩件事:一,丹卡林是個說故事高手;二,大家可能是因為丹卡林才關注《戰爭遺跡》。那麼,丹卡林是什麼人?
丹卡林,是一位美國相當知名的Podcaster,專講歷史,主持了一檔《硬核歷史》(Hardcore History)頗受歡迎,主持到他能上《The Joe Rogan Experience》與喬羅根(Joe Rogan)閒話家常。之所以受歡迎,不只是美國的歷史迷很多,更是他相當有趣的切點與視角。比如,他會討論希特勒和亞歷山大大帝的相似之處,進而反省史觀與史實之間的矛盾;或花三集(13.5個鐘頭)的長度,討論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,並拿日本帝國主義與美國愛國主義比較,「歷史是由勝利者的書寫」式的成王敗寇哲學,隱藏其中。不難感覺,丹卡林大膽且不怕引起爭議的作風,正是他歷史型Podcaster能吸引一票鐵粉的原因。
除了丹卡林這個大IP,《戰爭遺跡》背後也有非常堅強的製作團隊。幾個關鍵字:MWM(Madison Wells Media)製作、Flight School Studio開發、加上Skywalker Sound的音效設計。
MWM製作過許多好萊塢獨立電影,有多項作品被奧斯卡、艾美獎等獎項提名,比如男神雷恩葛斯林(Ryan Gosling)主演的《落日車神》(Drive)。MWM的幕後老闆,是出身自普立茲克家族的琪琪普立茲克(Gigi Pritzker),是的,創立建築界諾貝爾獎「普立茲克獎」的人,就是她老爹傑普立茲克(Jay Pritzker)。MWM旗下的MWM Interactive,目前正致力發展VR電影。
《戰爭遺跡》的導演,是Flight School Studio的創意長(Chief Creative Officer)Brandon Oldenburg,他是好萊塢動畫老將,過去與迪士尼、皮克斯、夢工廠都有合作經驗,Flight School Studio也是一流的動畫團隊;至於Skywalker Sound,應該就不必我多做介紹了,天行者名號一出,大家應該都曉得它與喬治盧卡斯的關聯,光影魔幻工業之於視覺,天行者音效之於聽覺,在音效業界,Skywalker Sound是翹楚中的翹楚。
不得不說,丹卡林引人入勝的旁白固然是一大賣點,但Skywalker Sound的音效,才是整個《戰爭遺跡》的靈魂。飛機的轟炸聲、壕溝戰的槍響、隊友的呼喊與求救,以及躲在防空洞裡,被砲擊與震動包圍,隨時都可能喪命的絕望感,這些都唯有透過精準的聲響設計,才能讓人產生彷如親臨現場的感受。「這不是遊戲,這是歷史。」這句話,說得太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