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說陽光、空氣、水,是生存三大要素,我認為人類、物品、貨幣,是文明的三大要素。什麼是文明?這討論起來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,但以歷史與考古學的觀點來看,「中央集權」(centralization)是文明的起點,而中央集權的表徵是城市與國家,直接地說,這背後代表著出現了階級社會,並有效控制資源,才有可能讓具備公共建築特徵的城市遺址被考古學家發掘到。
因此,文明必然有「人」的存在,而階級化的社會分工,也導致出具備文化特色的「物品」(代表著考古學與歷史學意義上的歷史),而「貨幣」的出現進一步地使承載著文化與思想的物品交換更有效率,促進跨地域的交流,同樣也反映了中央集權的資源掌控以及再分配。
這和元宇宙有什麼關係?元宇宙文明的建立,同樣也得向歷史借鏡。許多人認為,元宇宙是「未來」,但如果把「人類、物品、貨幣」的文明三要素考慮進去,元宇宙其實是「現在」。
元宇宙為什麼在2021年爆紅?這和祖克柏把臉書改名的確有關,但他只是把浪推了一把,並不是造浪之人。如同小野洋子說過的那句話:「一個人做的夢,夢還是夢;一群人做的夢,夢就會成真。」(A dream you dream alone is only a dream. A dream you dream together is reality.)非常雞湯,但是,人類前進元宇宙,或者想移居元宇宙這件事,一直都藏在我們的集體潛意識。
談元宇宙之前,我想先來簡單區分虛構宇宙、虛擬宇宙、數位宇宙的不同。
虛構宇宙(Fictional Universe)
虛構是這一切的原點。在「第三波創作者經濟:元宇宙與無用階級大翻身」中,我曾經提過的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(Yuval Noah Harari)認為,人類優於動物是基於兩個獨特性,能「靈活」且「大規模」的合作,而前提在於人類的想像力,也就是「集體相信虛構事物的存在」這件事。
因此,虛構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,哈拉瑞主要的切入點是「信仰」,而我想把這個論點套用在「說故事」(storytelling)的力量,不論是猴子取經的西遊記,星際大戰的塔圖因,魔戒的中土大陸,還是漫威宇宙的超級英雄們,這些都是感染人心,而讓我們想要沉浸其中的虛構宇宙。
虛擬宇宙(Virtual Universe)
虛擬與虛構的差異,主要則在於兩點。第一點在於,有沒有把宇宙給具現化、模擬出來,「彷彿是真的」這件事很重要,第二點在於,我們在其中的位置,在虛構宇宙裡,我們是觀者,而在虛擬宇宙裡,我們能夠參與。所以,所謂的虛擬宇宙主要指的是遊戲,虛擬宇宙的參與者便是玩家,而VR是參與虛擬宇宙最厲害的媒介(腦機介面先不要,在此為參與Neuralink實驗死去的8隻猴子哀悼)。
數位宇宙(Digital Universe)
數位宇宙,可以直接理解為網路世界。數位本身沒有虛擬的「模擬」意涵在,但為了方便溝通或讓使用者操作順手,在命名上和UX設計邏輯上,都有許多來自於現實世界的借鏡。比如結合了臉和書的「臉書」(Facebook),使用窗戶(windows)來隱喻視窗,或者放置檔案(file)的資料夾(folder)等等。
由此可知,人類數度嘗試進入元宇宙,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。虛構宇宙,終究只容許人類的想像力進入,只能是觀者;虛擬宇宙,我們透過虛擬化身(avatar)進入,人類成為參與者。但在虛擬宇宙裡,物品和貨幣一直是複雜難解的課題。從歷史來看,理當是第二要素的物品,碰到了虛與實的矛盾,我們雖然可以用程式碼模擬出物品的外觀,也能賦予虛擬物品的可互動性,甚至是研究觸覺回饋裝置,讓我們可以摸得到虛擬物品,但虛擬物品終究是一串程式碼,可以無限複製、沒有所有權和價值,更缺乏在物理世界「佔據空間」的屬性,虛擬物品無從認證。
巧的是,物品與貨幣進入元宇宙的問題,都在數位宇宙得到了妥善的解決。在數位宇宙中,貨幣先是擺脫物的屬性,出現了第三方電子支付,再來,原生的虛擬貨幣比特幣出現,而區塊鏈技術的發展,某方面也解決了虛擬物品進入元宇宙的種種困難,利用區塊鏈數位帳本的非同質化代幣(Non-Fungible Token; NFT),以資產憑證的方式認證了虛擬物品在元宇宙裡的物屬性。
人類文明的誕生,是起源於中央集權(centralization),而人類元宇宙文明的誕生,卻因去中心化(decentralization)而萌生契機,這也是一個相當有趣的課題。
於是,文明的三大要素終於齊聚,由虛化實、且虛實整合的元宇宙奇異點出現。人類的元宇宙旅程剛剛開始,戴上頭顯,參與其中,共同建立元宇宙世界新秩序(我才不是光明會)。我回頭一望,看著科幻小說為人類指出的三條未來道路:將虛擬化為真實的元宇宙、搭上飛船前往星際的銀河帝國,以及被AI機械帝國取代的後人類世,似乎都離我們越靠越近。